人體肌膚分表皮、真皮兩層組織,具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
一、表皮,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平均厚度為0.2毫米,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由外向內可分為5層。
1、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于此值,皮膚則干燥,出現鱗屑或皸裂。
2、透明層:由2-3層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和化學物質的透過,故又稱屏障帶。
3、顆粒層:由2-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含有大量嗜堿性透明角質顆粒。顆粒層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稱為粒層肥厚,并常伴有角化過度;顆粒層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
4、棘細胞層:由4-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由下向上漸趨扁平,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形成所謂細胞間橋。
5、基底層: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此層細胞不斷分裂,逐漸向上推移、角化、變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層,最后角化脫落。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于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10%,能產生黑色素,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
二、真皮,來源于中胚葉,由纖維、基質和細胞構成。
1、纖維:有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三種。膠原纖維為真皮的主要成分,約占95%,集合組成束狀。除賦予皮膚彈性外,也構成皮膚及其附屬器的支架。
2、基質:是一種無定形的、均勻的膠樣物質,充塞于纖維束間及細胞間,為皮膚各種成分提供物質支持,并為物質代謝提供場所。
3、細胞:主要有成纖維細胞,能產生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基質;組織細胞是網狀內皮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謝產物、色素顆粒和異物的能力,起著有效的清除作用;肥大細胞 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組織中,以真皮乳頭層為最多。其胞漿內的顆粒,能貯存和釋放組織胺及肝素等。
痤瘡之類的如果用手去抓,就容易繼發感染,如果皮膚感染到表皮層,一般不會落疤;如果感染到真皮,就可能會落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