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早與房顫是兩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它們在心電圖表現、臨床癥狀及治療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
房早,即房性期前收縮,是指起源于竇房結以外的心房任一部位的心房激動。主要表現為心悸,也可無任何癥狀。心電圖上,房性期前收縮的P波提前發生,與竇性P波形態不同。如發生在舒張早期,適逢房室結尚未脫離前次搏動的不應期,可產生傳導中斷,無QRS波發生(阻滯性房性期前收縮)。在治療上,若房早頻繁發生,可選擇普羅帕酮、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阿替洛爾等,或鈣通道阻滯劑如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藥物進行控制。
房顫,即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表現為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心電圖上,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規則的基線波動,形態與振幅均變化不定,稱為f波。房顫的主要癥狀包括心悸、頭暈、胸悶等。
總的來說,房早與房顫雖都是心律失常,但它們的發病機制、心電圖表現及治療方法均有所不同,需仔細鑒別,合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