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質紊亂是臨床常見的病理狀態,護理診斷主要圍繞患者的電解質失衡狀況及其引發的癥狀進行。確保患者安全、促進電解質平衡是護理工作的核心。
1、血鈉異常:低鈉血癥時,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護理時應密切關注液體出入量,定期監測血鈉水平。高鈉血癥則可能導致口渴、煩躁不安,護理重點在于確保患者水分攝入,避免脫水。
2、血鉀波動:低鉀血癥可能誘發肌肉無力、心律失常,護理中需及時補鉀,如通過口服氯化鉀或靜脈補鉀,并監測心電圖變化。高鉀血癥則危及心臟功能,應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血鉀,如使用碳酸氫鈉、葡萄糖酸鈣或胰島素等藥物,并準備急救措施。
3、血鈣失衡:低鈣血癥可能導致手足抽搐、肌肉痙攣,護理時應給予鈣劑補充,如靜脈推注葡萄糖酸鈣。高鈣血癥可能引發腎功能損害,需限制鈣攝入,密切觀察腎功能變化。
4、酸堿平衡失調:酸中毒或堿中毒時,護理重點在于調節酸堿平衡,可能涉及的藥物包括碳酸氫鈉、乳酸鈉等,同時需密切監測血氣分析結果。
5、水分代謝異常:脫水或水中毒均會影響電解質平衡,護理時需準確記錄出入量,調整輸液速度和量,以維持正常的水電解質平衡。
電解質紊亂的護理診斷涉及多個方面,包括血鈉、血鉀、血鈣異常以及酸堿和水分代謝失衡。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的電解質平衡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