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脈,中醫脈學四大脈象之一,是外感病變中的主要脈象。它表現為輕手即得的脈象,手指輕輕接觸寸口脈位便能感受到脈的跳動,隨著按壓力度的增加,脈搏的跳動會變得更加清晰有力,但當手指繼續下按時,脈搏的跳動力度并不會持續增強,反而略有減弱,且并無空泛之感。
浮脈的形成,既是一種病理反應,也體現了生理性的抗邪過程。當外邪侵襲人體,衛氣作為第一道防線進行抵抗,此時運行在營血中的營氣也不斷化生衛氣來增援,導致營氣隨之外浮,從而形成浮脈。
浮脈多見于外感表證,具體表現因病因和癥狀而異:
1、如風寒感冒,脈象浮而有力,特別是兩寸部位浮緊,治療時常用麻黃、桂枝等散寒解表藥物。
2、在風熱感冒中,脈象表現為脈浮而數,治療時則采用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表之藥。
3、若患者體虛,感受外邪后,脈象可能浮而無力,此時需用黨參、黃芪等補虛解表之藥。
4、此外,浮脈還可能出現在其他內科疾病中,如肝膽疾病、脾胃疾患等。
遇到浮脈,醫者需綜合其他癥狀,準確辨證,合理用藥,以期迅速驅邪外出,恢復健康。患者也應在服藥期間注意飲食調理,防寒保暖,以助病情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