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有可能傳染給嬰兒,但通過科學干預,這種風險可以顯著降低。
乙肝,全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這種病毒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當母親患有乙肝時,病毒有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或在分娩過程中通過產道接觸母親的血液、體液等感染新生兒。然而,現代醫學已經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來阻斷這種母嬰傳播。
1、孕期檢查與治療:孕婦在產檢時會進行乙肝表面抗原檢測,若發現感染,會進一步評估病毒載量和肝功能,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物如替諾福韋酯,此藥已被證實對孕婦和胎兒安全。
2、新生兒免疫接種:嬰兒出生后應立即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第一針,后續再接種兩針以加強免疫。
3、母乳喂養的指導:盡管乙肝病毒不會通過母乳傳播,但母親乳頭若有破損應暫停哺乳。同時,保持乳房衛生,哺乳前清洗乳頭。
4、定期復查與監測:孕期和產后都需要定期復查肝功能和病毒載量,以評估治療效果和母嬰傳播風險。
5、科學用藥:除了替諾福韋酯,還有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韋等抗病毒藥物可用于阻斷母嬰傳播,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綜上所述,乙肝雖然有可能傳染給嬰兒,但通過科學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