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骨源性堿性磷酸酶,是在進行佝僂病檢查中的一項常用指標,小兒骨源性堿性磷酸酶增高,最常見的原因是骨骼礦化不足,也就是佝僂病,可以通過補充鈣劑、維生素D等方法治療。
佝僂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于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佝僂病主要的特征是長骨干骺端軟骨板和骨組織鈣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鈣化不全,臨床表現為易激惹、煩鬧、多汗、枕禿等。早期常無骨骼病變,骨骼X線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當病情繼續加重,會出現PTH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6月齡以內嬰兒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緣軟,6月齡以后,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但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至7~8個月時,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圓形隆起,患兒會坐與站立后,因韌帶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質軟化與肌肉關節松弛,1歲后,開始站立與行走后雙下肢負重,可出現股骨、脛骨、腓骨彎曲,形成嚴重膝內翻(“O”形)或膝外翻(“X”形)樣下肢畸形。對于此種疾病,可以用碳酸鈣D3片、維生素D滴劑等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