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理主要是由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所誘發的免疫反應導致。當人體感染這種鏈球菌后,體內會產生相應的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這些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上,引發一系列的炎癥反應,導致腎小球受損,從而出現腎炎癥狀。
下面詳細解釋鏈球菌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理:
1、感染誘發: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如咽炎或皮膚感染,機體會產生免疫應答。
2、免疫復合物形成:鏈球菌的某些成分與機體產生的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
3、腎小球沉積:這些免疫復合物隨血液循環沉積在腎小球,引起腎小球的損傷。
4、炎癥反應:沉積的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吸引炎癥細胞浸潤,導致腎小球發生炎癥反應。
5、腎功能受損:持續的炎癥反應會影響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導致蛋白尿、血尿等癥狀,最終發展為鏈球菌腎小球腎炎。
在治療方面,除了針對鏈球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等,還會用到抗炎藥如潑尼松來減輕炎癥反應,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來控制過度的免疫反應。這些藥物的綜合應用,旨在減少免疫復合物的形成,控制炎癥反應,從而保護腎小球功能,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