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
細菌性痢疾的預防主要是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增強人體抵抗力,保護易感人群等著手。早期發現病人以及帶菌者,及時的隔離和徹底的治療,對飲食業,兒童機構工作人員定期檢查帶菌狀態,平時要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多參加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
細菌性痢疾的預防主要是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增強人體抵抗力,保護易感人群等著手。早期發現病人以及帶菌者,及時的隔離和徹底的治療,對飲食業,兒童機構工作人員定期檢查帶菌狀態,平時要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多參加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
細菌性痢疾分為急性、慢性、中毒性。
急性菌痢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如發熱、惡心、嘔吐、乏力、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大便為水樣便或糊樣便,可混有黏液甚至帶膿血,次數頻繁可達十余次。嚴重者表現為全身毒血癥狀,如高熱、呼吸衰微甚至昏迷。
慢性菌痢患者可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達兩個月以上,長期腹瀉、黏液膿血便等。
中毒性菌痢起病快,發展快,可有高熱,體溫超過四十度,迅速發生呼吸衰竭,休克或者昏迷,腸道癥狀多不明顯甚至沒有腹痛腹瀉,情況較危急。
急性菌痢主要通過抗菌治療,常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等,進行一些對癥治療,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溫治療等。
慢性菌痢通常需要聯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抗菌藥物,長療程用藥,如諾氟沙星、頭孢曲松等藥物,尋找誘因,對癥處理。
中毒性菌痢要防止腦水腫和呼吸衰竭,可以用甘露醇等藥物進行脫水,減輕腦水腫。必要時應用糖皮質激素抗感染治療。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健康自測大全 健康早知道
專業醫學量表 專業醫學團隊
掃碼關注完成健康自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