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脾陽虛常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或過用寒涼藥物;或久病失養等,致脾陽虧虛,運化及溫煦無權而成。
其病位在脾,屬虛證、里寒證。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陽虛衰,運化失權,故納少腹脹,大便稀溏;陽虛陰盛,寒從內升,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
中藥調理:
1、脾陽虛多由脾氣虛弱發展而來。脾陽虛必并脾氣不足,因此,脾陽虛與脾氣虛常相互參見。故臨床治療用溫中運脾之治時,常與健脾補氣藥如人參、飴糖、白術、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2、脾陽虛引起的水腫病,原則上忌用峻下逐水之法。因為此法運用峻烈的瀉下藥物,使水濕從大便出,水腫雖一時消減,但亦傷正,且水腫常可復起,故忌用。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的使用補脾益胃的藥物,方可使得脾氣康復,水濕得以運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濕濁各歸其道,加之中陽日旺,雖不去瀉水,而水濕自消。
進補原則:冬季氣溫驟降,脾易受寒困,造成脾不運化,或素體脾虛。人的脾一旦形成陽虛,其消化功能就日漸變差,食欲不振,怕冷,大便不暢。他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許多人一喝酒就會出現腹瀉,用中醫分析這其實就是脾陽虛造成的。原因是,在酒精的作用下,脾陽會更虛,所以脾陽虛的男士定要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