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輸注是治療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的重要手段,但有時會出現血小板輸注無效的情況。這主要由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兩大類原因造成。
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輸注無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次輸注血小板后,患者體內可能會產生針對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或血小板特異性抗原(HPA)的抗體,導致輸入的血小板被免疫系統識別并清除。此外,如果患者體內已存在紅細胞血型抗原的抗體,特別是ABO血型不合時,也可能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
非免疫性因素同樣不容忽視。發熱、感染、脾大、大出血以及某些藥物的使用,都可能影響血小板的生存期和功能。例如,抗菌素如兩性霉素B、萬古霉素的使用,以及某些解熱鎮痛藥和抗凝藥物,都可能導致血小板輸注效果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原因,血小板在制備和保存過程中也可能影響其質量,從而導致輸注無效。
血小板輸注無效是一個復雜的臨床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輸注治療時,應密切關注輸注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就醫,遵醫囑進行科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