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瘺口周圍皮膚破損是造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外傷、皮膚過敏、感染等。面對這種情況,患者應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以促進傷口的愈合。
如果破損是由于外傷導致的,如造瘺口部位受到外界物體的撞擊或擠壓,患者應立即進行局部消毒。可以使用碘伏或雙氧水等消毒劑,輕輕擦拭傷口周圍,以防止感染的發生。若傷口較深或出血不止,則應及時就醫,可能需要進行縫合治療。
皮膚過敏也是導致造瘺口皮膚破損的常見原因。如果患者對造瘺口使用的敷料或膠布等物質過敏,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就醫尋求替代材料。同時,可以口服抗過敏藥物,如氯雷他定片、鹽酸西替利嗪片等,以緩解過敏癥狀。外用藥物如爐甘石洗劑、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以起到止癢和抗炎的作用。
感染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造瘺口周圍的皮膚若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會引發炎癥反應,導致皮膚紅腫、疼痛甚至破潰。此時,患者應保持傷口的清潔與干燥,避免沾水。
在處理造瘺口皮膚破損時,患者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以促進傷口的愈合。同時,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及時了解傷口的恢復情況。若用藥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或傷口長時間未愈合,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