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以后蹲不下來可能是軟組織損傷、韌帶損傷、踝關節周圍肌腱拉傷、踝關節軟骨損傷、骨折等原因引起。患病后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明確病因后可通過物理治療、應用藥物、手術等方法改善。
1、軟組織損傷:
崴腳時,腳部的軟組織受到牽拉或撞擊,導致局部炎癥、腫脹和疼痛,進而限制了腳踝的活動能力。在受傷后的48小時內,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傷部位,每次15~20分鐘,可以減輕腫脹和疼痛。
2、韌帶損傷:
崴腳時韌帶受到過度牽拉或撕裂,會導致局部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嚴重時會限制腳踝的活動范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將腳踝處進行包扎,由腳掌內側、拇指下方的位置開始,固定繃帶的一端,另一只手將繃帶用力拉緊并由外側向腳背包繞,有助于減輕腫脹。
3、踝關節周圍肌腱拉傷:
崴腳過程中踝關節周圍的肌腱受到過度牽拉,會導致肌腱拉傷,出現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片、舒筋活血片等藥物改善,這些藥物可以使用40℃的溫水吞服。
4、踝關節軟骨損傷:
崴腳后,若踝關節軟骨受到撞擊或擠壓,可導致軟骨損傷,出現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需在醫生建議下口服塞來昔布膠囊、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邁之靈片等藥物促進軟骨修復。建議患者在飯前30分鐘或者是空腹情況下服用藥物。
5、骨折:
崴腳時腳踝處的骨骼受到劇烈撞擊或牽拉,會導致骨折,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對于大多數骨折,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將斷裂的骨骼進行復位并用內固定材料固定。術后需要采取平臥位,雙足使用體位墊,保持功能位預防足下垂。
平時在進行體育活動或戶外活動時,要注意腳下的路況,避免在不平坦或濕滑的地面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