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淤滯癥,又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是因十二指腸阻塞導致的臨床綜合征。患者多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飽脹及嘔吐,癥狀與體位相關。本病主要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畸形等引起,常見于瘦長體型的中青年女性。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干預,患者需調整生活習慣以輔助康復。
一、主要癥狀
十二指腸淤滯癥患者通常在進食后出現上腹部疼痛、飽脹感,伴隨惡心和嘔吐。嘔吐物常含膽汁,且癥狀在俯臥或左側臥位時緩解。
二、成因分析
1、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為最常見原因,由于腸系膜上動脈與十二指腸之間的角度過小,導致十二指腸受壓。
2、十二指腸畸形:如先天性腹膜束帶壓迫、環狀胰腺等,可造成十二指腸狹窄或閉塞。
3、腫瘤壓迫:包括十二指腸良惡性腫瘤及鄰近器官的腫瘤。
4、炎癥及浸潤性疾病:如克羅恩病、系統性硬化癥等,可引起十二指腸縮窄。
5、術后粘連:腹部手術后粘連牽拉,亦可能導致十二指腸淤滯。
三、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包括使用阿托品等抗膽堿能藥緩解痙攣,多潘立酮等促胃腸動力藥增強腸道收縮,以及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減少胃酸分泌。對于癥狀嚴重或藥物治療無效者,需考慮手術治療,如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術。
患者在治療期間應少食多餐,避免高脂食物,適當活動以增強腹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減輕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