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腋下溫度超過37.3℃、口腔溫度超過37.3℃、肛溫超過37.9℃,即可認為是發燒。發燒根據程度可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和超高熱(41℃以上)。
發燒時人體會感到不適,如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此時,適當的處理措施至關重要。對于低熱和中等度熱,通常推薦物理降溫方法,如用濕毛巾敷額頭、擦拭身體等,同時要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以促進新陳代謝和排汗降溫。
若體溫持續升高,達到高熱或超高熱水平,則需及時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可能考慮使用退燒藥物治療,常見的退燒藥物有布洛芬緩釋膠囊、對乙酰氨基酚片等,這些藥物能夠通過調節體溫調節中樞,幫助身體散熱,從而降低體溫。但需注意任何藥物的使用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使用帶來的風險。
發燒可能是身體在抵抗感染或其他疾病時的自然反應,因此,除了退燒處理外,更重要的是尋找發燒的原因,并針對原因進行治療。患者在發燒期間應密切關注體溫變化,及時采取措施,并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