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炎考慮與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等因素有關,可遵醫囑通過抗感染治療、止瀉治療、鎮痛治療等方式進行改善。
1、細菌感染: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食用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有可能會導致細菌在人體的胃腸道大量滋生,從而影響到胃腸道正常菌群,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發生。可遵醫囑使用蒙脫石散、顛茄片、頭孢克肟顆粒、阿莫西林膠囊等藥物進行止瀉、解痙、抗感染治療。
2、病毒感染:
如果自身免疫力低下,在感染諾如病毒或輪狀病毒后,也有可能會引起胃腸炎的癥狀發生。此時應遵醫囑服用阿昔洛韋片、更昔洛韋分散片、鹽酸伐昔洛韋片等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同時還需聯合消旋山莨菪堿片、布拉氏酵母菌散等藥物進行鎮痛和止瀉治療。
3、寄生蟲感染:
人體在感染寄生蟲后,有可能會導致寄生蟲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引起該癥狀發生。可遵醫囑服用阿苯達唑片、吡喹酮片、枸櫞酸哌嗪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對于腹瀉癥狀嚴重患者,為防止體內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發生,必要時也可遵醫囑口服補液鹽進行改善。
胃腸炎的發病還有可能與非甾體類藥物服用不當有關,必要時也可根據自身癥狀的進展遵醫囑停用非甾體類藥物或更換其他藥物進行治療。胃腸炎患者的治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避免擅自用藥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