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氣不足是中醫的一種病證,是指推動和調節呼吸、輸布水液、散布衛氣以防御等作用減退的病理變化,臨床可以通過飲食調理、應用藥物、運動鍛煉、心理調適等方法調理。
本病發生與稟賦不足、久病咳喘、年老體弱、積勞內傷等因素有關,臨床常見咳嗽無力、痰液清稀、聲音低怯、面色淡白、神情疲憊、肢體倦怠,或有自汗、畏風,易于感冒等癥狀。此類患者在日常飲食方面可以選擇具有輔助潤肺、補肺作用的食物來調理,如百合、銀耳、蜂蜜等,也可適當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韭菜、柑橘、核桃等。而應用藥物是調理肺氣不足的主要方法,臨床可選用補肺益氣的中成藥,如補肺丸,其方劑源于《永類鈐方》中的補肺湯,可補肺益氣、止咳平喘,且根據《補肺丸提高肺氣虛病人的體液免疫功能》表明,該藥物可提高患者的體液免疫功能,對于久病咳喘導致的長期反復咳嗽、咳痰、氣喘等癥狀可起到改善作用。而對于有痰液而無力咳出的患者,還可遵醫囑應用羧甲司坦口服溶液、羧甲司坦顆粒等藥物,可促進痰液排出。同時還應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瑜伽等,可增強身體免疫力和肺功能。此外,中醫認為,肺主情志,不良的情緒也可導致肺氣不足,因此建議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憂郁、焦慮等,對于促進機體康復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需注意,運動時不宜選擇過于劇烈的項目,應逐漸增加運動量,以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注意呼吸方式的調整,以深呼吸為主。
如需用藥,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專業用藥知識,可以咨詢專業的醫生或者藥師,在其指導下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