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臨床上指發熱,喝完中藥就發熱了考慮是用藥后的正常反應、藥物過敏、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陰虛火旺等原因引起的,可以通過加強生活護理、應用藥物等方式改善,如有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就醫。
1、正常反應:
臨床上中藥所包含的比較多,不同中藥所針對的疾病會有所區別,如果喝的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藥物在發揮作用的同時會促進氣血運行,進而出現輕微發熱,如果喝的中藥藥性偏溫,也有可能會誘發此現象。通常屬于用藥后的正常反應,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放平心態,保持合理的生活習慣即可。
2、藥物過敏:
如果自身對中藥過敏,喝了以后會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免疫應答,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皮膚紅腫、體溫輕度上升等現象。此時應立即停止喝中藥,可以遵醫囑在飯前或飯后應用鹽酸西替利嗪片、鹽酸苯海拉明片、氯雷他定片等抗過敏藥物治療。
3、風寒感冒:
患病后會因外感風寒而出現發熱、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上述癥狀可以出現在各個時間段,一般可以遵醫囑用35~38℃的溫水沖服風寒感冒顆粒、荊防顆粒、外感風寒顆粒等藥物治療。
4、風熱感冒:
喝完中藥后如果身體受到風熱侵襲,則會誘發該病,患病后容易使體內的陽氣過盛,從而引起身體發熱、頭痛等癥狀。可以遵醫囑應用板藍根顆粒、牛黃解毒丸、銀翹解毒片等藥物治療,上述藥物容易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因此建議在飯后應用。
5、陰虛火旺:
患病后會使人體陰液不能滿足身體需求,制約陽熱能力下降而引起發熱、耳鳴、頭暈等癥狀。患者可以在醫生操作下針灸太沖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穴位,規范針灸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也有利于體內火邪消退,但是應避免在空腹或飽腹的狀態下針灸。
患者在恢復期間也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飲食方面應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