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靜脈置管術是臨床上常見的操作技術,對于監測中心靜脈壓、輸血補液以及長期靜脈營養支持等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該操作也存在一定的并發癥風險,主要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導管堵塞、導管移位以及氣胸等。
1、感染
頸內靜脈置管后,若護理不當或患者免疫力下降,導管入口及周圍皮膚易發生感染。臨床上常使用抗生素軟膏局部涂抹,并定期進行皮膚消毒,以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污染。常用的抗生素軟膏包括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
2、血栓形成
長期置管可導致靜脈內壁損傷,進而形成血栓。預防血栓形成的關鍵在于定期沖洗導管,保持導管通暢,并使用抗凝藥物如肝素鈉、華法林等進行預防。
3、導管堵塞
導管堵塞多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或藥物沉淀所致。定期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以及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藥物,可有效減少堵塞發生。
4、導管移位
患者活動或固定不牢可能導致導管移位。因此,妥善固定導管,定期檢查導管位置,是防止移位的重要措施。
5、氣胸
穿刺過程中誤傷胸膜可引起氣胸。操作者需熟練掌握穿刺技術,避免進針過深,同時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一旦發現氣胸癥狀,應立即進行胸腔閉式引流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