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般是骨頭斷了。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破壞或連續性中斷。當骨骼承受的力量超過自身能承受的最大強度時,就會發生骨折。臨床常表現為外傷后,局部出現疼痛、腫脹、活動障礙等癥狀。當出現骨折時,患者需要及時就醫,通過骨科檢查X線或者CT明確骨折的類型和移位狀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骨折的治療原則為復位、固定、功能鍛煉。對于有移位的骨折,需要將移位的骨折進行復位,可采用手法復位或手術切開復位。如采用手法復位,復位后可采取石膏托或者夾板固定。對于手術切開復位,術中可采用鋼板、髓內釘等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的部位。對于保守治療的骨折患者,拆除外固定后,需積極進行關節的康復功能鍛煉,恢復功能,對于采取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如內固定穩固,術后一周左右就可以行關節功能鍛煉。在鍛煉的過程中,避免使用暴力,要循序漸進,逐漸恢復關節的功能。
建議日常生活中避免劇烈對抗性活動,在運動前做好熱身,登高工作時要做好防護,避免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