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腳踝腫痛一般需要警惕骨折、腎臟病變、風濕性疾病、下肢靜脈曲張、腫瘤等大病。
1、外傷骨折:
在機體遭受外界暴力擊打或者運動時損傷右腳踝時,可能會引起踝關節骨折并發軟組織挫傷、血管損傷,會導致損傷部位腫脹疼痛并可能伴有淤青。應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
2、腎臟病變:
腎臟組織的病變會引起腎臟重吸收功能,造成水鈉潴留,進一步發展為局部水腫,嚴重時可能會并發雙下肢水腫。可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環孢素A)、利尿劑(氫氯噻嗪、呋塞米)等治療。
3、風濕性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風濕性疾病也可累及踝關節,造成局部腫脹疼痛。嚴重時可造成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可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艾拉莫德)等治療。
4、下肢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是靜脈系統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常見的疾病之一。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早期多無局部癥狀,逐漸發展可出現踝部、足背可出現輕微的水腫,嚴重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輕度水腫。可采用藥物抗凝治療或者手術去除靜脈曲張等方法治療。
5、腫瘤:
腳踝部的腫瘤如果壓迫神經血管,可能會造成局部腫脹疼痛。應立即到相應科室進行治療。
另外,痛風、下肢深靜脈血栓、心血管疾病等也可引起右踝關節腫痛。如若疼痛劇烈且持續時間長,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后進行治療。日常生活中可對右腳腳踝處進行冷敷、熱敷處理,有助于緩解不適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