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手段,然而,與其他疫苗一樣,接種后可能會出現一些副反應。這些副反應大多輕微且短暫,主要包括局部反應、全身反應、過敏反應等。了解這些副反應,有助于公眾更好地應對和配合疫苗接種工作。
1、局部反應
接種流感疫苗后,最常見的是局部反應,如接種部位紅腫、硬結、瘙癢。這些反應通常輕微,可在幾天內自行消退,通常無需特殊處理。
2、全身反應
部分患者接種后會出現全身反應,以低熱最為常見。發熱通常在接種疫苗后6-24小時內出現,體溫一般不超過38℃,2-3天內可恢復正常。此外,還可能伴有乏力、頭痛、肌肉酸痛等不適感。
3、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相對較少見,但應引起重視。輕度過敏反應可能表現為皮疹,而重度過敏反應則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喉頭水腫等癥狀。對疫苗成分過敏的人群應謹慎接種,并在接種前咨詢醫生。
4、消化系統癥狀
少數患者接種后可能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等。這些癥狀通常短暫且輕微,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5、其他罕見反應
極少數情況下,接種流感疫苗后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反應,如高熱不退、神經系統癥狀等。此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通常來說,接種流感疫苗后的副反應大多輕微且可控,公眾應理性看待,并在出現不適時及時就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