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半衰期,是指藥物自體內消除一半所需的時間,也是血漿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
現在臨床醫學一般會使用多次給藥方式來提高藥物療效、維持血液中藥物有效濃度,而藥物給藥次數以及間隔時間一般會通過藥物半衰期來判斷。根據臨床經驗大多數藥物給藥間隔時間一般是藥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黃類以及地高辛類藥物由于治療劑量以及中毒劑量間隔非常狹窄,給藥間隔時間需略小于T1/2。如果藥物半衰期比較短,而且治療指數小,像去甲腎上腺素給藥方法一定要選擇靜脈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類藥物由于半衰期一般為30min~1h,沒有毒性,所以能夠大劑量給藥或者是給藥間隔可以稍微超過半衰期間隔,這樣能夠達到更好療效。
藥物半衰期其實有很大的差異性的,對于藥物半衰期比較長的藥物,給患者用藥的時間就應該長一些,對于藥物半衰期比較短的藥物,給患者的用藥時間就應該縮短一些。這樣才能夠有效的避免不同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達到合理用藥的效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