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是指低熱。兒童發低熱,體溫在37.1-37.5°C之間,雖然不屬于高熱,但家長仍需保持警惕,要警惕生理性低熱與環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系統反應、慢性疾病或潛在病癥、疫苗接種后反應等。
1、生理性低熱與環境因素:
兒童體溫略高于成人,且易受環境溫度影響。在炎熱天氣、劇烈運動或穿著過多時,體溫可能短暫上升至低燒范圍。此時,適當調節環境溫度、減少衣物并觀察體溫變化,若恢復正常則無需過度擔憂。
2、感染因素:
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鼻塞等癥狀。
3、免疫系統反應:
兒童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面對病原體時可能產生過度反應,導致低燒持續。這不僅是身體在努力抵抗感染,也可能是免疫系統自我調節的過程。家長應關注孩子的整體狀況,包括精神狀態、食欲等,必要時咨詢醫生,了解是否需要干預。
4、慢性疾病或潛在病癥:
長期或反復出現的低燒,需警惕慢性疾病或潛在病癥的可能性,如風濕性疾病、結核感染、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等。這些疾病往往伴隨其他癥狀,如關節疼痛、盜汗、貧血等。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就醫,進行詳細檢查以明確診斷。
5、疫苗接種后反應:
部分兒童在接種疫苗后可能出現低燒等輕微反應,通常是短暫的,且不會伴隨其他嚴重癥狀。家長可按照疫苗接種后的指導進行護理,若癥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在處理小孩發低燒的情況時家長應避免盲目使用退燒藥,可通過物理降溫、補充水分、觀察癥狀變化等方法進行處理。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若孩子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持續高燒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