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即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和孔隙進入另一部位。
常見的疝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白線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兒過度啼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迫使腹腔內的游離臟器,如小腸、盲腸、大網膜、膀胱、卵巢、輸卵管等臟器,通過人體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點或缺損空隙進入另一部位。
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成為腸梗阻;按腸梗阻發生的基本原因可以分為三類:
一、畸形性腸梗阻最為常見,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腸腔變狹小,使腸內容物通過發生障礙;常見的原因有,腸腔堵塞,如糞塊、異物等;腸管受壓,如黏連帶壓迫、管扭轉和受腫瘤壓迫等;腸壁病變,如腫瘤、先天性腸道閉鎖、嚴重性狹窄等。
二、動力性腸梗阻。是由于神經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腸壁肌功能紊亂,使腸蠕動喪失或腸管痙攣以致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但無器質性的腸腔狹窄。
三、血運行腸梗阻。是由于腸系膜血管栓塞和血栓形成,使腸管血運障礙,繼而發生腸麻痹,而使腸內容物不能運行,由此可見,當疝內容物為小腸、盲腸等,可造成腸腔的狹小,是內容物通過發生障礙而發生急性腸梗阻;如疝內容物為大網膜、腸系膜等,造成相應腸管血運障礙,也可繼發腸麻痹,而使腸管內容物不能運行,發生血運性腸梗阻;由此可見,疝氣和腸梗阻不完全相同,但也有一定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