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動脈瘤的形成原因一般來說有多種情況,可能有先天因素,如先天性動脈發育不良患上基底動脈瘤;其次如果受到微生物的侵襲,可引起感染性動脈瘤;動脈硬化也是產生基底性動脈瘤的原因之一,具體分析如下:
由先天性因素導致的基底動脈瘤,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腦動脈管壁發育不良,厚度約為其他身體部位動脈的2/3,周圍不但缺乏組織支持,而且承受的血流量比較大。在動脈分叉處等位置,管壁中缺少彈性纖維,導致分叉處容易受到沖擊。管壁中可能存在裂縫,以及胚胎血管的殘留,這就為基底動脈瘤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由感染導致的基底動脈瘤,一般以梅毒感染較為顯著,主要侵蝕胸主動脈。當患者患有敗血癥、心內膜炎時,機體所攜帶的病菌均可經血液傳播,大部分停留在腦動脈的周末支,小部分停留在動脈分叉處。其次當患者患有腦膜炎、顱內膿腫、顱底骨質感染時,也會由外方侵蝕動脈壁,引起感染性或真菌性動脈瘤。
當患者患有動脈硬化,動脈壁產生粥樣硬化使動脈彈力纖維斷裂或消失,這就導致動脈壁被削弱不能承受太大壓力,造成動脈營養血管閉塞,使血管壁變性。動脈硬化患者的發病年齡,一般在40歲到60歲左右,這一發病年齡同時也是基底動脈瘤的多發年齡,尤其是梭形動脈瘤與動脈硬化息息相關,這足以說明二者的相互關聯。
基底動脈瘤是一種比較嚴峻的疾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可以通過CT掃描、以及主動脈造影進行定位診斷。目前來說關于基底動脈瘤的治療,一般以手術為主。建議及早去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并聽從醫生的安排,不要拖延治療,避免動脈瘤破裂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