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鐵元素不足,導致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合成減少,進而引起的一種貧血。這種貧血在全球范圍內都較為常見,尤其多發于婦女兒童及老年人群體。其主要原因包括鐵攝入不足、吸收障礙、丟失過多等,治療時則常通過補充鐵劑來增加體內鐵儲備。
1、鐵攝入不足
長期飲食缺鐵或飲食中影響鐵吸收的因素過多,如大量飲茶、咖啡等,均可導致鐵的攝入不足。嬰幼兒、青少年及孕婦因生理需求增加,若不及時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也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2、鐵吸收障礙
某些胃腸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可影響鐵的吸收。此外,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等抗酸藥物,也會降低鐵的吸收率。
3、鐵丟失過多
慢性失血是鐵丟失過多的主要原因,常見于月經過多、胃腸道出血、長期透析等患者。這些情況下,鐵的丟失速度超過了身體從食物中攝取和再利用的速度,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
治療缺鐵性貧血主要采用補充鐵劑的方法。常用的口服鐵劑有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和葡萄糖酸亞鐵等。對于不能耐受口服鐵劑或需要迅速提高血紅蛋白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靜脈鐵劑,如蔗糖鐵注射液。但需注意,藥物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使用。
除了藥物治療外,缺鐵性貧血患者還應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富含鐵的食物攝入,如瘦肉、動物肝臟、綠葉蔬菜等。同時,積極治療可能導致鐵丟失的原發疾病,也是防治缺鐵性貧血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