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不割可能會導致多種不良后果。雖然大多數膽囊息肉是良性的,但長期不治療可能增加癌變風險,引發膽囊炎、膽絞痛,甚至導致膽管梗阻和黃疸。
1、增加癌變風險:膽囊息肉長期存在,特別是直徑超過1厘米的息肉,惡變成膽囊癌的概率顯著增加。膽囊癌的預后通常較差,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
2、引發膽囊炎:息肉可能刺激膽囊壁,引發炎癥反應,導致膽囊炎反復發作。患者會出現腹痛、發熱等癥狀,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3、膽絞痛:較大的息肉或位置特殊的息肉可能被膽汁排出時劃破,引發劇烈的膽絞痛。這種疼痛通常突然發作,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
4、膽管梗阻和黃疸:膽囊息肉若壓迫膽管,會導致膽汁流動受阻,進而引發膽管梗阻。患者會出現皮膚、眼白發黃,瘙癢,右上腹不適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肝功能損害甚至肝硬化。
對于直徑較小、癥狀輕微的膽囊息肉,患者可在醫生建議下選擇藥物治療。如消炎利膽類藥物能有效緩解炎癥,降血脂類藥物能控制膽固醇水平,還有促進膽固醇溶解的藥物,如熊去氧膽酸等,可幫助減輕癥狀。但需注意,藥物治療通常不能根除息肉,仍需定期監測息肉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