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涼在中醫學里多是由氣滯血瘀、腎陽虛引起。可以采取相應的治療,如中藥泡腳、針灸按摩、藥物治療等。
1、中藥泡腳:患者可能在濕冷環境中呆的時間較長,導致氣滯血瘀,引起的腳涼。此類患者可以用溫水泡腳,可在其中加入紅花、川芎、三七等活血的藥物以利于癥狀緩解,還可以進行局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
2、針灸按摩:除腳涼外,患者還有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痛或虛喘氣短等癥狀,可遵醫囑服用濟生腎氣丸、桂附地黃丸等溫腎補陽的中成藥,還可對穴位進行針灸,如針刺腎俞、足三里、關元等穴位后,加以艾灸施熱,對緩解腳涼有一定的作用。
3、藥物治療:除腳涼外,還可能出現全身發冷、頭痛等癥狀,可以服用具有溫經驅寒功效的湯劑來進行調理,常見的有附子湯、當歸四逆湯等,平時還應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邪外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