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醫學上稱為發熱,是指體溫因各種原因超過正常范圍。一般而言,當腋下溫度超過37℃、口腔溫度超過37.3℃、直腸內溫度超過37.6℃,并且24小時內溫度差波動在1℃以上,即可定義為發燒。這是身體對疾病或感染的一種自然反應,表明身體正在努力抵抗侵入的病原體。
發燒時,人體會有一系列不適感,如頭痛、肌肉酸痛等。發燒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性原因包括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這是最常見的原因。非感染性原因則可能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性疾病等。
治療發燒需根據病因來定。對于輕度發燒,如果患者沒有太多不適,可能不需要特別治療,保持充分的水分攝入并休息即可。而對于較高的發燒或伴隨嚴重不適的情況,則可能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常用的解熱藥物包括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這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并降低體溫。
在以下情況下,應立即就醫:一,體溫超過39.5℃;二,發燒持續超過3天;三,伴有其他嚴重癥狀,如嗜睡、嘔吐等;四,嬰兒和年幼兒童發燒,因其體溫調節系統未發育完全;五,老年人發燒,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先兆。
總之,發燒是身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機制,但高燒或持續發燒需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