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型腳氣即糜爛型足癬,可遵醫囑通過局部治療、系統治療等進行治療。
糜爛型足癬又稱浸漬糜爛型足癬、間擦糜爛型足癬,是足癬的一種類型,因真菌感染足部皮膚所致,主要的致病菌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日常足部衛生情況差、機體免疫力低下等,也可增加本病的發病風險,多發于足部多汗、長期浸水或長期穿不透氣鞋者。其臨床表現為皮膚浸漬發白,表面剝脫后出現潮紅糜爛面及滲液,自覺瘙癢不適。
1、局部治療(外用藥):
單純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起效快,費用低,安全性好,但同時具有療程長、藥物涂抹麻煩及涂藥局部不適等缺點。糜爛型足癬可先用溫和的糊劑或粉劑,如給予硼酸溶液、乳酸依沙吖啶等濕敷,滲出減少或消退后給予粉劑使皮損部位收斂干燥,再使用乳膏或其他劑型藥物。常用抗真菌藥物,如硝酸益康唑乳膏、鹽酸特比萘芬乳膏、阿莫羅芬乳膏等。
2、系統治療(口服藥):
具有療程短、用藥方便、復發率低等優點,適用于局部治療效果欠佳、反復發作、皮損面積較大、不愿局部治療及伴有某些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用藥物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