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下肢靜脈血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產后并發癥,主要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皮溫升高及淺靜脈擴張等癥狀。該病癥對產婦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及時識別癥狀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至關重要。
1、下肢腫脹
由于靜脈回流受阻,患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嚴重者甚至可影響行走。
2、疼痛及壓痛
靜脈血栓引起的炎癥反應可刺激神經末梢,導致患肢出現疼痛,尤其在行走或站立時加劇。
3、皮溫升高
患肢皮膚溫度可因血液循環障礙而升高,觸摸時有明顯熱感。
4、淺靜脈擴張
部分產婦可見患肢淺靜脈擴張,表現為皮膚表面靜脈迂曲、增粗。
在治療方面,可根據病情采取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等綜合措施。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華法林、低分子肝素等,用于預防血栓進一步形成;溶栓藥物如尿激酶、鏈激酶等,可用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此外,還可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以緩解疼痛和炎癥反應。但需注意,藥物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不當使用。
產婦下肢靜脈血栓的癥狀多樣,早期識別和干預對于預防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至關重要。產婦在產后應適當活動,避免長時間臥床,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