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誘發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比較多,比較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引起的,有時候胃癌、食管癌也可能會引起。而下消化道疾病誘發的出血,常見的有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結腸癌、直腸癌等,這種消化道出血常常表現為黏液膿血便,但有嚴重的腥臭味。
消化道出血的癥狀:
1、一般狀況,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無明顯自覺癥狀。急性、大量出血時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癥狀,甚或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休克等癥狀。
2、生命體征,脈搏和血壓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最初的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時止血或補充血容量,出現休克狀態則脈搏微弱,甚至捫不清。休克早期血壓可以代償性升高,隨著出血量增加,血壓逐漸下降,進入失血性休克狀態。
3、其他伴隨癥狀及體征,根據原發疾病的不同,可以伴有其他相應的臨床表現,如腹痛、發熱、腸梗阻、嘔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塊、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黃疸等。
消化道出血的檢查:
1、常規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便常規、糞隱血(便潛血)、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內鏡檢查,依據原發病及出血部位不同,選擇胃鏡(食管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結腸鏡以明確病因及出血部位。
3、X線鋇劑檢查,僅適用于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確;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穩定的患者的病因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