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膽紅素是肝功能檢查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其正常參考值通常成人為3.4~17.1μmol/L,新生兒則根據不同日齡有所不同。了解總膽紅素的正常范圍對于判斷黃疸及肝功能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總膽紅素是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的總和。間接膽紅素主要由衰老紅細胞破壞后產生,在肝臟內轉化為直接膽紅素。當肝細胞受損或膽道梗阻時,膽紅素代謝受阻,導致血液中總膽紅素升高。
臨床上,總膽紅素升高可見于多種情況:一是肝細胞性黃疸,如肝炎、肝硬化等,此時直接和間接膽紅素均可能升高;二是梗阻性黃疸,如膽石癥、胰頭癌等,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三是溶血性黃疸,如溶血性貧血,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特征。
針對不同類型的黃疸,治療方法各異。例如,肝細胞性黃疸可能需要保肝藥物治療,而梗阻性黃疸則可能需要手術解除梗阻。因此,發現總膽紅素異常時,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總膽紅素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飲食、運動、藥物等。因此,在進行總膽紅素檢測前,應遵醫囑做好相關準備,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也是預防肝膽疾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