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化觀點。五羥色胺缺乏可能和強迫癥的發病有關系,有關一些支持的證據,一個就是強迫癥患者當中血液當中的五羥色胺濃度明顯的低于正常人,而人體血小板內的五羥色胺濃度是和腦內五羥色胺作為神經遞質的濃度相一致。
2、通過氯丙咪嗪的實驗,氯丙咪嗪是腦內五羥色胺回縮的強力阻滯劑,而氯丙咪嗪能夠有效的治療強迫癥。
3、腦影像學的發現,通過皮質紋狀體球腦皮質環的結構和功能異常,與強迫癥的發病有著明顯的聯系,通過和正常人群比較發現,患者的蒼白球體積較小,前扣帶回皮質的體積偏大。也有一些發現,就是強迫癥患者在沒有進行藥物治療之前,杏仁核體積明顯的不對稱,左邊的大于右邊的,在藥物治療以后,左側的杏仁核的體積明顯的縮小。所以強迫癥的發病明顯的病理性的過程,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密切相關。
4、免疫機制。鏈球菌感染以后的自身免疫,在強迫癥的發病當中也有一些影響,強迫感染以后自身免疫的存在使大腦的功能和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在發病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支持強迫癥患兒當中抗鏈球菌抗體及抗集體揭抗體的水平增高。
5、神經內分泌的學說。包括青春期前的強迫癥癥狀增加,月經前強迫思維強迫儀式的增加,產后出現強迫行為,都和神經內分泌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