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癥是一種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黃疸、貧血等癥狀。此病對患兒的影響不容小覷,但及時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不良后果。
新生兒溶血癥一般會導致患兒出現明顯的黃疸。這是因為溶血過程中大量紅細胞破裂,釋放出膽紅素,而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若不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癥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膽紅素腦病,對患兒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損害。
溶血性貧血也是新生兒溶血癥的常見癥狀。由于母體抗體持續破壞紅細胞,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不能滿足機體對氧氣的運輸需求。這會引起患兒面色蒼白、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癥狀,嚴重時可能需要輸血治療。
在治療方面,光照療法是常用手段之一。通過藍光照射患兒皮膚,能夠降低未結合膽紅素的水平,從而減輕黃疸癥狀。此外,醫生還會根據病情使用丙種球蛋白、白蛋白等藥物。丙種球蛋白能夠抑制抗原抗體反應,減少溶血;白蛋白則能與膽紅素結合,降低游離膽紅素的濃度,促進其排出。
需要強調的是,新生兒溶血癥的病情復雜多變,治療方案需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黃疸不退、貧血等癥狀,應立即就醫,遵循醫囑進行治療。同時,積極的預防和孕期檢查也是降低新生兒溶血癥發生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