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伴乳腺增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乳房伴皮膚美容疾病,因現代女性生活壓力增大及環境等因素等的影響,黃褐斑伴乳腺增生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
今天的診治經驗來自有著三十年皮膚美容科臨床經驗的許醫生。他說,本病病機在肝腎脾,他有好辦法:
黃褐斑伴乳腺增生的臨床特點是面部黃褐斑伴單側或雙側乳房疼痛并出現腫塊,疼痛和腫塊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此病屬于中醫的“黧黑斑”“乳癖”范疇。中醫在乳癖的治療上相比西醫治療而言有較大的優勢,臨床效果顯著,毒副作用低。
許醫生在黃褐斑伴乳腺增生的診治上積累了幾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門診此類患者較多,中藥療效顯著。許醫生認為,黃褐斑伴乳腺增生臨床表現主要是面部黃褐斑,乳房腫塊與疼痛兩個癥狀,病機中心在于肝腎脾。按中醫理論,黃褐斑及腫塊的中醫病機多為氣滯痰凝或氣滯血瘀;疼痛的病機為氣滯,經絡阻塞,不通則痛。臨床上可以把本病分為氣滯痰凝型與沖任失調型。氣滯痰凝型主癥為黃褐斑伴乳房脹痛或刺痛,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或伴胸脅脹悶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澀。沖任失調型主癥為黃褐斑伴乳房腫塊或脹痛,經前疼痛加重,經后痛減,伴月經不調,腰部酸脹,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方藥心載
許醫生根據黃褐斑伴乳腺增生的發病機理,治療主要采用補腎疏肝解郁、理氣行滯、和血祛痰、化痰散結。并強調方宜溫和為貴,反對攻伐太過。肝腎精血互滋、氣陽共享,故補腎必兼補肝,臨床上必先辨明證屬面白乏力、腰膝酸軟、舌淡的陽虛,還是咽干、五心煩熱、舌紅苔少的陰虛,陽虛予以仙茅、仙靈脾、鹿角片,陰虛則予女貞子、枸杞子、墨旱蓮等品。疏肝則不忘養血,肝為剛臟,以血為體,以氣為用,宜選用辛潤之品,藥選郁金、香附、川楝子、青皮、白芍、當歸。若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膩,加入夏枯草、山梔清肝火;若疼痛較甚,加入橘葉、橘核理氣散結止痛。乳癖病程較長,氣滯血瘀,久病入絡,加丹皮、丹參、赤芍等;痰瘀互結,疏通經絡,加白僵蠶、陳皮等化痰散結。養血活血貫穿整個月經期,月經前疏肝理氣,月經期后,補血重于活血,加黃芪以助升發。排卵期后,活血重于補血,常佐牛膝,引血下行。
許醫生在用藥配伍中重溫陽,不僅陽虛者重用溫陽,即便是陰虛患者,在滋陰養血品中也常酌加溫陽之品,既助脾之運化,亦可陰陽互生。溫陽藥物大多有類性激素樣作用,通過對垂體-卵巢軸的作用,進一步對體內的性激素產生雙向調節功能,故對黃褐斑及乳腺增生有預防治療作用。許醫生善用桂枝,臨床配仙靈脾、鹿角片,效果更佳。
驗案范例
李某,女,24歲,休寧縣人,2017年1月18日初診。黃褐斑伴雙乳脹痛3月余。
患者3月前因工作壓力大,出現月經紊亂,月經推后不至;后出現面部黃褐斑,雙乳脹痛,不能觸碰,腰酸,手足清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末次月經:1月7日。周期40天左右。查乳腺B超示:雙乳腺體回聲不均質,腺葉呈中等強度的光點、光斑,腺體回聲增粗、增強,結構紊亂。提示乳腺增生。查體:雙乳觸痛明顯,捫及大小不等結節、質韌、邊界欠清。雙腋下未觸及明顯腫大淋巴結。證屬腎虛肝郁,沖任失調。治擬補腎疏肝,調攝沖任。
藥用:仙茅、仙靈脾、川斷、桑寄生、桂枝、肉蓯蓉、郁金、青皮、制附片等。7劑。
每日一劑煎水分兩次口服。
14劑后,訴乳房疼痛及手足清冷稍好轉;原方加桃仁、紅花、益母草,再服用7劑,訴月經至,乳房疼痛完全緩解,觸診無疼痛,結節明顯縮小,面部黃褐斑開始變淡,連續服藥3個月,黃褐斑完全消退,中成藥鞏固治療3個月。至今未再復發。
王某,女,32歲,黟縣人,2017年6月18號初診。
近半年來情志郁悶,心煩易怒。2月前發現面部黑斑,雙乳房有腫塊,月經前及行經期間,兩側乳房脹痛,偶有刺痛且乳房腫塊隨情志波動而增大。查體:面部兩面頰部褐色斑塊,雙乳大小對稱,雙側乳房外上限可觸及如雞蛋大腫塊,質軟、活動、壓痛,皮色不變,與胸壁無粘連,乳頭無異常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脈細弦。辨證:肝郁氣結,乳絡阻滯。證屬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治擬疏肝理氣,通絡散結。
藥用:柴胡,郁金,川芎,白芍,赤芍,川楝子,香附,青皮,當歸,炒山甲,皂角刺等。
7劑后復診,訴煩躁易怒明顯減輕,雙乳壓痛不明顯,原方加絲瓜絡,瓜蔞仁。再服14劑后,雙乳外上腫塊觸及不明顯,黃褐斑開始變淺,連續服用3個月黃褐斑消退,乳房包塊消失,鞏固1個月后中成藥口服3個月。隨訪至今黃褐斑和乳房包塊未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