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是臨床常用的基礎檢測手段,其異常結果能反映出多種潛在的健康問題。當血常規結果不正常時,通常與感染、血液系統疾病、藥物影響、免疫性疾病以及生理性變化等因素有關。
1、感染因素:細菌或病毒感染常導致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的改變。如急性化膿性感染會引起白細胞總數增高,而病毒性感染則可能使淋巴細胞比例上升。
2、血液系統疾病:諸如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等血液系統本身的疾病,會直接導致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數量的異常,這些異常在血常規報告中清晰可見。
3、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化療藥(環磷酰胺、阿霉素)、抗生素(氯霉素、磺胺類)以及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利培酮)等,均可引起血常規指標的改變。這些藥物有的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有的則可能引起過敏反應,進而影響血細胞數量或質量。
4、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會引起免疫系統異常,從而反映在血常規的某些指標上,如白細胞或血小板的異常。
5、生理性變化:新生兒、妊娠期婦女以及劇烈運動后的人群,其血常規指標也可能出現生理性波動,這些變化通常是暫時的,與特定生理狀態相關。
綜上所述,血常規不正常的原因復雜多樣,需要結合具體臨床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當發現血常規異常時,應及時就醫,以便準確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