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即心房顫動,其特征為心房電活動極度紊亂。短絀脈,或稱脈搏短絀,是心房顫動的一個顯著臨床表現,原因在于心房顫動時,心室率快速而不規則,導致許多心室收縮產生的搏動過弱,以致未能開啟主動脈瓣,或因動脈血壓波太小,未能傳導至外周動脈而無法觸及,從而造成脈率低于心率的現象,即短絀脈。
心房顫動時出現短絀脈的具體機制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心律不齊:心房顫動時,心房的有效收縮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部分心肌的快速而不協調的顫動,這使得心臟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動力學受到影響。
2、心室反應不均一:由于心房顫動的存在,心室對于心房顫動的反應并不一致,導致心室收縮力度和時間間隔不均,部分心跳可能不足以產生可檢測的脈搏。
3、心臟輸出量變化:心房顫動會影響心臟的每搏輸出量,使得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不同,當輸出量較小時,脈搏可能無法觸及。
4、藥物治療的影響:在治療心房顫動時,常用藥物如胺碘酮、普羅帕酮和華法林等,它們可能影響心臟的節律和傳導,從而進一步影響脈搏的表現。
5、個體差異:不同患者的生理狀況、心臟功能和血管狀態存在差異,這也會影響脈搏的感知。例如,血管彈性較差的患者,在心房顫動時可能更容易出現短絀脈。
綜上所述,心房顫動引發的短絀脈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心律不齊、心室反應不均一、心臟輸出量的變化、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以及個體間的生理差異。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心房顫動時脈搏與心率的不一致,即短絀脈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