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是一種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這種病癥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發熱及里急后重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細菌性痢疾在全球范圍內均有發生,特別是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更為常見。
細菌性痢疾的病原體是志賀氏菌,它分為多個血清型,不同型別的細菌在毒力和致病性上存在差異。這些細菌通過污染的食物、水或日常生活接觸傳播,進入人體后引起腸道感染。
細菌性痢疾的潛伏期通常為1-3天。患者典型癥狀包括發熱、腹痛、腹瀉及排含粘液和膿血的稀便,伴隨里急后重感。嚴重病例可出現高熱、驚厥、意識障礙等中毒性腦病癥狀。
治療細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生素療法,如鹽酸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以殺滅體內的痢疾桿菌。同時,補液和糾正電解質紊亂也是治療的重要部分。預防方面,關鍵在于改善衛生條件,加強飲食和飲水的衛生管理,以及及時接種疫苗。
所有人群對細菌性痢疾均易感,但兒童的感染率相對較高。若不及時治療,細菌性痢疾可能引發多種并發癥,如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和中毒性腦病等。
細菌性痢疾作為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對個人健康和社會公共衛生都構成一定威脅。了解其傳播途徑、臨床癥狀及治療方法,對于有效預防和控制該疾病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食用不潔食物,是預防細菌性痢疾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