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有淤血在醫學上是指肝淤血,一般可分為急性肝淤血和慢性肝淤血。急性肝淤血可能會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慢性肝淤血可能會導致肝功能異常,甚至肝性腦病。
1、急性肝淤血:
急性期肝臟大量淤血早期會引起肝細胞缺氧,導致肝功能障礙,轉氨酶明顯升高,膽汁排泄異常,從而出現淤膽、膽紅素升高、眼黃、尿黃、皮膚黃等表現。病情進一步進展,有可能會進一步引起肝功能衰竭,出現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無尿、少尿,甚至引起嘔血、便血等嚴重的并發癥,最后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慢性肝淤血:
如果是呈現持續性進展的狀態,會逐漸出現肝臟淤積從而導致肝功能異常,進一步發展整個肝臟呈現淤血性肝硬化,并且導致門脈壓力逐步升高,出現側支循環開放,逐步出現脾腫大、脾功能亢進,以及大量腹水,出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最終導致嚴重的肝功能異常。
如果在肝淤血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將病因去除,患者有可能得到恢復,但如果肝臟已經出現嚴重的器質性改變,得到良好的恢復則比較困難。因此要積極控制引起肝淤血的原發病,如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炎等,肝臟淤血才能夠恢復比較完全。患者要保證規律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休息與睡眠,避免不良情緒,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