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外陰感染是受外界病原體感染,引起外陰皮膚的局部炎癥,主要表現為外陰皮膚瘙癢,甚至出現紅腫、糜爛等。幼兒外陰感染后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以及藥物治療進行干預。
一、改變生活習慣: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幼兒外陰的清潔、干燥,每次排尿、排便后,都要用流動水沖洗,避免局部被尿便等排泄物污染。另外,在幼兒玩耍時應穿上貼身衣物,防止異物進入外陰,若有異物進入外陰,要及時將異物清除,并及時就醫。應盡量給幼兒穿純棉、寬松的衣物,避免外陰發生摩擦,這可以對外陰感染的治療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也可適當減少幼兒外陰感染的發生幾率。
二、藥物治療:
1、細菌感染:幼兒外陰感染也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要針對性的給予抗炎性質的軟膏,比如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鹽酸金霉素眼膏等,涂抹在幼兒的外陰處。
2、寄生蟲感染:若是腸道寄生蟲引起的外陰感染,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有蟯蟲感染,由于幼兒的肛門距離外陰比較近,所以肛門周圍的蟯蟲,可能會進入幼兒的外陰,引起幼兒出現外陰感染的癥狀。這種情況下,除了需要局部消炎治療外,還需要口服驅蟲藥物,也可以給2歲以上的幼兒口服阿苯達唑、左旋咪唑等藥物進行治療。
建議家長注意幼兒手口衛生,勤洗手,同時避免將不潔的食物和水拿給幼兒,家長應避免幼兒用手抓撓,并在治療期間保證飲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更利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