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療
普通病例門診治療。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積極控制高熱。體溫超過38.5℃者,采用物理降溫(溫水擦浴、使用退熱貼等)或應用退熱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對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兩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6小時。
保持患兒安靜。驚厥病例需要及時止驚,常用藥物有:如無靜脈通路可首選咪達唑侖肌肉注射,0.1~0.3mg/(kg·次),體重<40kg者,最大劑量不超過5mg/次,體重>40kg者,最大劑量不超過10mg/次;地西泮緩慢靜脈注射,0.3~0.5mg/(kg·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mg/次,注射速度1~2mg/min。需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做好呼吸支持準備;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腸抗驚厥;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注意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二)病因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抗腸道病毒藥物。研究顯示,干擾素α噴霧或霧化、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療效,若使用利巴韋林應關注其不良反應和生殖毒性。不應使用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單磷酸阿糖腺苷等藥物治療。
(三)液體療法
重癥病例可出現腦水腫、肺水腫及心功能衰竭,應控制液體入量,給予生理需要量60~80ml/(kg·d)(脫水劑不計算在內),建議勻速給予,即2.5~3.3ml/(kg·h),注意維持血壓穩定。休克病例在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同時,給予生理鹽水5~10ml/(kg·次)進行液體復蘇,15~30分鐘內輸入,此后酌情補液,避免短期內大量擴容。仍不能糾正者給予膠體液(如白蛋白或血漿)輸注。
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依據中心靜脈壓(CVP)、動脈血壓(ABP)等指導補液。
(四)降顱壓
常用甘露醇,劑量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時1次,20~30min快速靜脈注射;嚴重顱內高壓或腦疝時,可增加頻次至每2~4小時1次。
嚴重顱內高壓或低鈉血癥患兒可考慮聯合使用高滲鹽水(3%氯化鈉)。有心功能障礙者,可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1~2mg/kg靜脈注射。
(五)血管活性藥物
第3期患兒血流動力學改變為高動力高阻力型,以使用擴血管藥物為主。可使用米力農,負荷量50~75μg/kg,15分鐘輸注完畢,維持量從0.25μg/(kg·min)起始,逐步調整劑量,最大可達1μg/(kg·min),一般不超過72h。高血壓者應將血壓控制在該年齡段嚴重高血壓值以下(具體血壓值見表1),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鈉0.5~5μg/(kg·min),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直至調整至合適劑量,期間密切監測血壓等生命體征。
表1 兒童(≤5歲)嚴重高血壓參考值
性別 | 女 | 男 | ||||
年齡 | ~3歲 | ~4歲 | ~5歲 | ~3歲 | ~4歲 | ~5歲 |
收縮壓(mmHg) | ≥110 | ≥112 | ≥114 | ≥112 | ≥114 | ≥117 |
舒張壓(mmHg) | ≥72 | ≥73 | ≥76 | ≥73 | ≥74 | ≥77 |
第4期血壓下降時,可應用正性肌力及升壓藥物治療,如:多巴胺5~20μg/(kg·min)、去甲腎上腺素0.05~2μg/(kg·min)、腎上腺素0.05~2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2.5~20μg/(kg·min)等,從低劑量開始,以能維持接近正常血壓的最小劑量為佳。
以上藥物無效者,可試用血管加壓素或左西孟旦等藥物治療,血管加壓素:20μg/kg,每4小時1次,靜脈緩慢注射,用藥時間視血流動力學改善情況而定;左西孟旦負荷劑量6~12μg/kg靜脈注射,維持量0.1μg/(kg·min)。
(六)靜脈丙種球蛋白
第2期不建議常規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有腦脊髓炎和持續高熱等表現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劑量1.0g/(kg·d),連用2天。
(七)糖皮質激素
有腦脊髓炎和持續高熱等表現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選用甲基潑尼松龍1~2mg/(kg·d),或氫化可的松3~5mg/(kg·d),或地塞米松0.2~0.5mg/(kg·d),一般療程3~5天。
(八)機械通氣
1. 機械通氣指征 出現以下表現之一者,可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1)呼吸急促、減慢或節律改變;
(2)氣道分泌物呈淡紅色或血性;
(3)短期內肺部出現濕性啰音;
(4)胸部X線檢查提示肺部明顯滲出性病變;
(5)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或動脈血氧分壓(PaO2)下降;
(6)面色蒼白、紫紺、皮溫低、皮膚發花、血壓下降;
(7)頻繁抽搐或昏迷。
2. 機械通氣模式 常用壓力控制通氣,也可選用其他模式。有氣漏或頑固性低氧血癥者可考慮使用高頻通氣(HFV)。
3. 機械通氣參數調節目標 維持動脈血氧分壓(PaO2)在60~80mmHg以上,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92%~97%,控制肺水腫和肺出血。
對于出現肺水腫或肺出血者或僅有中樞性呼吸衰竭者,按照機械通氣呼吸機初調參數表(見表2)進行調節。
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每次增加PEEP1~2cmH2O,一般不超過20cmH2O,注意同時調節PIP,以保證正常氧合水平。肺水腫及出血控制后,逐步下調呼吸機參數。
表2 機械通氣治療時呼吸機初調參數
類別
吸入氧濃度
(FiO2)
氣道峰壓
(PIP)
呼氣末正壓
(PEEP)
呼吸頻率
(f)
潮氣量
(Vt)
肺水腫或
肺出血者
60%~100%
20~30cmH2O
(含PEEP)
8~12cmH2O
20~40次/min
6~8ml/kg
僅有中樞性呼吸衰竭者
21%~40%
15~20cmH2O
(含PEEP)
4~5cmH2O
20~40次/min
6~8ml/kg
4. 機械通氣管理
(1)鎮痛與鎮靜:氣管插管前需要進行充分的鎮靜、鎮痛處理。藥物包括:咪達唑侖靜脈泵注,0.1~0.3mg/(kg·h);芬太尼靜脈注射,1~2μg/kg,注射時間>60秒;芬太尼靜脈維持泵注:l~4μg/(kg·h)。
(2)機械通氣過程中避免頻繁、長時間吸痰造成氣道壓力降低,要保持氣道通暢,防止血凝塊堵塞氣管導管。
5. 撤機指征
(1)自主呼吸恢復正常,咳嗽反射良好;
(2)氧合指數(PaO2/FiO2)≥200mmHg,PEEP<10cmH2O時,開始做撤機評估;
(3)血氣分析好轉,胸片肺部滲出與肺水腫好轉;
(4)意識狀態好轉;
(5)循環穩定。
(九)其他
1.血液凈化 危重癥患兒有條件時可開展床旁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目前尚無具體推薦建議。血液凈化輔助治療有助于降低“兒茶酚胺風暴”,減輕炎癥反應,協助液體平衡和替代腎功能等,適用于第3期和第4期患兒。
2.體外生命支持 包括體外膜肺(ECMO)、體外左心支持(ECLVS)、或ECMO+左心減壓(LV vent)等。適用于常規治療無效的合并心肺衰竭的危重型患兒,其中ECMO+左心減壓適用于合并嚴重肺水腫和左心衰竭的重癥患兒。嚴重腦功能衰竭的患兒不建議使用。
(十)恢復期治療
針對患兒恢復期癥狀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促進各臟器功能尤其是神經系統功能的早日恢復。
(十一)中醫辨證論治
手足口病屬于中醫“瘟疫、溫熱夾濕”等范疇,傳變特點具有“衛氣營血”的規律,根據病癥,分期辨證論治。
1. 出疹期 濕熱蘊毒,郁結脾肺證。
(1) 癥狀: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現斑丘疹、丘疹、皰疹,伴有發熱或無發熱,倦怠,流涎,咽痛,納差,便秘。甚者可出現大皰、手指脫甲。
(2) 舌象脈象指紋:舌質淡紅或紅,苔膩,脈數,指紋紅紫。
(3)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4) 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5) 常用藥物:黃芩、茵陳、連翹、金銀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6) 用法:口服,每日1劑,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腸,煎煮取汁50~100ml,日1劑灌腸。
(7) 加減:持續發熱、煩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結,加生石膏、酒大黃、大青葉。
(8) 中成藥: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化濕透疹功效且有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2. 風動期 毒熱內壅,肝熱驚風證。
(1) 癥狀:高熱,易驚,肌肉瞤動,瘛瘲,或抽搐,或肢體痿軟無力,嘔吐,嗜睡,甚則昏矇、昏迷。
(2) 舌象脈象指紋:舌暗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數,指紋紫滯。
(3) 治法:解毒清熱,息風定驚。
(4) 基本方:清瘟敗毒飲合羚角鉤藤湯。
(5) 常用藥物:生石膏、水牛角、銀花、連翹、生大黃、黃連、丹皮、紫草、生地、鉤藤,羚羊角粉。
(6) 加減:高熱持續,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宮牛黃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
(7) 用法:口服,每日1劑,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腸,煎煮取汁50~100ml,日1劑灌腸。
(8) 中成藥:可選用具有解毒清熱、息風定驚功效且有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3. 喘脫期 邪閉心肺,氣虛陽脫證。
(1) 癥狀:壯熱,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面色蒼白,口唇紫紺。
(2) 舌象脈象指紋:舌質紫暗,脈細數或沉遲,或脈微欲絕,指紋紫暗。
(3) 治法:固脫開竅,清熱解毒。
(4) 基本方:參附湯、生脈散合安宮牛黃丸。
(5) 常用藥物:人參、制附片、麥冬、山萸肉、人工
牛黃、羚羊角粉、炒梔子、黃連、天竺黃、石菖蒲、郁金。
(6) 用法:口服,每日1劑,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腸,煎煮取汁50~100ml,日1劑灌腸。
(7) 中成藥:可選用具有固脫開竅、清熱解毒功效且有治療相關病癥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4. 恢復期 氣陰不足,絡脈不暢證。
(1) 癥狀:乏力,納差,或伴肢體痿軟,或肢體麻木。
(2) 舌象脈象指紋:舌淡紅,苔薄膩,脈細,指紋色
淡或青紫。
(3) 治法:益氣通絡,養陰健脾。
(4) 基本方:生脈散合七味白術散。
(5) 常用藥物:黨參、五味子、麥冬、白術、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
(6)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4次口服。
(7) 中成藥:可選用具有益氣、養陰、通絡功效且有相關病癥臨床研究報道的藥物。
(8) 非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等可幫助功能恢復。
注:處方藥物具體劑量應根據患兒年齡規范使用,只適用于病癥的治療,不適用于疾病的預防。
十、預防
(一)一般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勤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兒童玩具和常接觸到的物品應當定期進行清潔消毒。避免兒童與患手足口病兒童密切接觸。
(二)接種疫苗
EV-A71型滅活疫苗可用于6月齡~5歲兒童預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
(三)加強醫院感染控制
醫療機構應當積極做好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工作。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加強預檢分診,應當有專門診室(臺)接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診手足口病病例時,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嚴格執行手衛生,加強診療區域環境和物品的消毒,選擇中效或高效消毒劑如含氯(溴)消毒劑等進行消毒,75%乙醇和5%來蘇對腸道病毒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