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發病率為37.01/10萬~205.06/10萬,近年報告病死率在6.46/10萬~51.00/10萬之間。為進一步規范和加強手足口病的臨床管理,降低重癥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進手足口病診療工作,根據手足口病診療新進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同時廢止。
一、病原學
腸道病毒屬于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為常見,重癥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區CV-A6、CV-A10有增多趨勢。腸道病毒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皰疹液等廣泛傳播。
(二)傳播途徑
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
三、發病機制及病理改變
(一)發病機制
腸道病毒感染人體后,主要與咽部和腸道上皮細胞表面相應的病毒受體結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體為人類清道夫受體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選擇素糖蛋白配體-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體結合后經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病毒基因組在細胞漿內脫衣殼、轉錄、組裝成病毒顆粒。腸道病毒主要在扁桃體、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結大量復制后釋放入血液,可進一步播散到皮膚及黏膜、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臟、肝臟、胰臟、腎上腺等,引起相應組織和器官發生一系列炎癥反應,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少數病例因神經系統受累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及IL-10、IL-13、IFN-γ等炎性介質大量釋放引起心肺衰竭。
神經源性肺水腫及循環衰竭是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主要死因,病理生理過程復雜,是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后神經、體液和生物活性因子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病理改變
死亡病例尸檢和組織病理檢查發現:淋巴細胞變性壞死,以胃腸道和腸系膜淋巴結病變為主;神經組織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腦干和脊髓上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應、嗜神經現象、神經細胞凋亡壞死、單核細胞及小膠質細胞結節狀增生、血管套形成、腦水腫、小腦扁桃體疝;肺部主要表現為肺水腫、肺淤血、肺出血伴少量的炎細胞浸潤;還可出現心肌斷裂和水腫,壞死性腸炎,腎臟、腎上腺、脾臟和肝臟嚴重的變性壞死等。
四、臨床表現
(一)潛伏期
多為2~10天,平均3~5天。
(二)臨床癥狀體征
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將手足口病分期、分型為: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
典型皮疹表現為斑丘疹、丘疹、皰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疼不癢,皮疹恢復時不結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時可見瘀點、瘀斑。某些型別腸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屬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 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
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重型,大多數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
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重型。及時識別并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礎上迅速進入該期。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血壓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臨床可見抽搐、嚴重意識障礙等。
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恢復期) 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見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脫甲的癥狀,新甲于1~2月長出。
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愈,無后遺癥。少數患兒發病后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干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患兒病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