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作為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在很多疾病中都有應用,之前介紹了地塞米松在內分泌、血液、眼科、消化、皮膚疾病方面的應用,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地塞米松在感染、神經、重癥、骨科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應用。
感染性疾病
1. 結核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鞘內注射,一般為地塞米松 3~5 mg/ 次及異煙肼 100 mg/ 次,2~3 次 / 周,療程視腦脊液蛋白及顱壓改善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在腦脊液蛋白<700 mg/L 時逐漸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
2. 手足口病:對重癥病例可酌情應用地塞米松 0.2~0.5 mg/kg/d,病情穩定后,盡早減量或停用。個別病例進展快、病情兇險可考慮加大劑量。如在 2~3 天內給予地塞米松 0.5~1.0 mg/kg/d。
神經系統疾病
1. 多發性硬化:地塞米松 20~40 mg/d,靜脈注射 3~5 天,以后每 3~5天減半量,或改潑尼松口服直至停用。(以前常用,但因水鈉潴留等副作用大,現已少用。)
2. 重癥肌無力:一般地塞米松 0.075~0.15 mg/kg 或 3 mg/d,每日晨頓服,每 3 天增加 0.75 mg 直至足量 (9~12 mg);大劑量沖擊逐漸減量維持療法:即甲潑尼龍 1000 mg,靜脈滴注 80 mg 每日 1 次,連用 3~5 天,隨后地塞米松 10~20 mg 靜脈滴注,每日 1 次,連用 7~10 天。若癥狀穩定,停用地塞米松,改為潑尼松 80~100 mg 每晨頓服。
3. 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地塞米松 10~15 mg/d 靜脈滴注,連續 10~14 天,之后改口服潑尼松 60 mg/d,逐步減量至 30~50 mg,隔日頓服,療程 1 個月左右。
重癥患者的加強醫療
1. 過敏性休克:糖皮質激素具有非特異性抗過敏抗休克作用,但起效緩慢,不可作為首選的搶救措施,但可與腎上腺素合用。需用糖皮質激素時,宜采用沖擊劑量,一般用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地塞米松 10~20 mg 靜脈推注,可重復使用。
2. 急性腦水腫:首選鹽皮質激素活性較弱的地塞米松, 通常起始劑量 10 mg,靜脈注射,后續 4 mg, 6 h 1 次, 可連用使用數天,逐漸減量至撤停。
骨科疾病
運動系統慢性損傷:地塞米松一般每次 0.8~4 mg,按關節腔大小而定, 與酰胺類局麻藥物混合后注射,常用的局麻藥物包括普魯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間隔應為 3~4 周,一年不超過 3 次。
其他
1. 術后惡心嘔吐的防治:地塞米松發揮作用需一段時間,應在麻醉前或麻醉誘導時靜注地塞米松 5~10 mg。
2. 小兒聲門下及氣管異物取出術輔助麻醉:誘導麻醉后靜脈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
3. 熱射病 / 重癥中暑
符合下列之一者考慮應用糖皮質激素:①持續高熱 ≥ 39℃,同時肺部影像學出現多發或大片實變和 (或) 陰影,短期內進展迅速;②有明顯呼吸窘迫,達到重癥 ARDS 診斷標準。用法:成人推薦劑量地塞米松 7.5 mg/d,同時給予制酸劑和胃黏膜保護劑;監測及控制血糖在 8~10 mmol/L;預防二重感染。
4. 新生兒機械通氣:對于日齡 >12~14d,FiO2>0.6,且有呼吸機依賴的早產兒,可考慮短療程(7d)小劑量地塞米松:0.25 mg/kg,q12 h,4d,然后0.05 mg/kg,q12 h,3d。地塞米松也用于拔管后的氣道水腫:共 3 次,首劑可在拔管前 8~12 h 給予 0.25 mg/kg,q12 h。
5. 化療致惡心嘔吐
6. 腫瘤切除手術所致惡心和嘔吐:地塞米松發揮作用約需 3 小時,應在術前、術中或給予阿片類藥物以前給藥,常用劑量 5~10 mg,1 天 2 次。
7. 促胎肺成熟:應用指征:孕周<35w, 近日需終止妊娠者, 如早產、前置胎盤、慢性胎兒窘迫,胎膜早破、羊水過多或過少;或孕周 ≥ 35w,由于多種原因仍存在肺發育不成熟,如糖尿病、胎兒生長受限等;用法:地塞米松注射液 6 mg 肌注,q12 h,共 4 次。
臨床應用建議
地塞米松是雙刃劍,應在有明確指征時按照相關指南或共識推薦的用法用量合理使用,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用量與時間。特別提醒的是,兒童長期應用會影響生長發育,導致生長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