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半年前體檢中發現自己竟然肝硬化了!雖然十幾年前他就知道自己有乙肝病毒攜帶,但是大夫說沒事不用治療,而他也一直感覺身體挺好,屬于那種“吃么么香”的類型。最近幾年也疏于復查,這次體檢發現已經肝硬化著實吃驚不小,而且出現了脾大,脾功能亢進,白細胞血小板下降明顯,吃了半年多的提高白細胞血小板的藥物,復查后白細胞血小板不但沒有漲上去,還有所下降,經人介紹來到我門診,聽完我耐心的解釋后老王明白了。其實對于很多初次發現自己肝硬化的肝友,肝硬化為什么會出現脾大,甚至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的脾功能亢進現象存在,感到疑惑不解。
首先,是由于流向肝臟的血流不暢的原因。大家知道肝臟有兩套供血的血管,一是肝動脈,供血量大約占總血流量的25%,另一個是門靜脈,是肝臟最主要的供血血管,肝臟大多的營養物資需要經過此血管供給,大約占總血流量的75%,而門靜脈主要收集腹腔器官的血液到達肝臟,包括腸道、腹腔和脾臟等,其中脾臟的血液完全需要通過脾靜脈流到門靜脈,在流進肝臟,別無他路。如果肝臟出現了硬化,則血流受阻,門靜脈壓力升高,脾臟血流受阻,久而久之脾臟淤血腫大,就出現做彩超時發現脾大。
其次是和脾臟本身的結構有關。在脾臟表面有包膜,包膜可以一級一級的深入到脾臟深處,就像一個蜘蛛網,支撐脾臟整個內部結構,而在脾臟內部有兩個重要到區域,一個叫做白髓的,主要是脾小動脈周圍結構,更主要的是紅髓結構,是紅細胞呆的區域,在白髓和紅髓之間的大片區域是脾竇的天下,就像一個個竇道,這些竇道可大可小。當肝硬化門脈高壓時,脾竇擴大,由“血竇”擴大變成了更大的“血池”,大量的細胞儲存在血池里,不再到全身血循環中值班去了。有報道血池可以儲存正常脾竇血量的5-20倍,可見儲存量有多大,外周血小板和白細胞為何如此低下,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還有很少一部分病人脾臟切除了仍然白細胞血小板低下,那可能是體內產生了抗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抗體所致,發生率極低,不在今天咱們講述之列。
從以上原理可以看出,其實白細胞和血小板都沒有真正減少,只是大部分都到了脾臟存儲起來了,就像工廠里工人其實不少,但是都在休息室偷懶休息,在外干活就很少了。這種情況下吃藥是沒有用的,必須把腫大的脾臟體積縮小,白細胞和血小板才能升上來,老王聽完我的分析決定暫時停用升白細胞血小板的藥物,考慮下一步進行減小脾臟的治療,至于有什么辦法脾臟縮小,敬請關注下期“李博士話肝膽”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