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油,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出。存放日久則色漸變深,質漸變黏,易溶于水,與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中藥材名。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蒸餾而得的芳香油。
用法用量為:內服:開水沖,1~3滴。外用:涂患處。
薄荷油,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出。存放日久則色漸變深,質漸變黏,易溶于水,與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中藥材名。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蒸餾而得的芳香油。
用法用量為:內服:開水沖,1~3滴。外用:涂患處。
疏風,清熱。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齒痛,皮膚風癢。
1、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用于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用于肝郁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5、此外,本品芳香辟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癥,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1.《重慶堂隨筆》:患風熱頭疼齦痛,搽患處。
2.《中國醫學大辭典》清熱散風。治頭風,目赤,咽痛。牙疼,皮膚風熱。
3.《國藥的藥理學》頭痛、暈船、反胃、胃腸氣脹等,涂布或內服。
4.《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疝痛,下痢。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健康自測大全 健康早知道
專業醫學量表 專業醫學團隊
掃碼關注完成健康自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