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確判斷病情:抗生素治療一般是在獲得細菌培養藥敏結果之前開始的,屬經驗性用藥,帶有一定盲目性。因此,首先要明確引起感染的菌株種類,以及這些菌株一般對哪些抗生素敏感或耐藥,然后據此選擇藥物。一般說來,燒傷患者同時表現有精神抑制、低體溫、白細胞總數降低者,多為G- 桿菌感染;而精神興奮、煩躁不安、高熱不退、白細胞總數劇增者,多為G+ 球菌感染。臨床工作中常有二重感染,如G- 桿菌混合真菌感染,G+ 球菌混合真菌感染;有時既有G- 桿菌感染者,又有G+ 球菌混合真菌感染者,也有混合厭氧類桿菌感染者。在這類情況下患者臨床表現復雜,明確何種病原菌感染常有困難。此時,要根據患者以往使用抗生素的情況、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施以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2. 精心選用抗生素,有針對性用藥:精心選用抗生素是建立在病原學調查基礎之上的。因此,應收集感染標本,如創面分泌物、痰液、血液甚至痂下組織等,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根據結果進行針對性用藥。能用窄譜的,不要隨便用廣譜藥。尤其要注意細菌的耐藥情況。治療過程中,細菌及其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都可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必須進行追蹤監測,要特別警惕耐藥強的菌種,精心選擇用藥。特別強調要充分考慮病情的需要,不拘泥于“逐步升級”的一定之規, 且不濫用高效藥、新型藥和貴重藥。
3. 觀察效果,及時調整:抗生素措施實施以后,要嚴密觀察患者對治療的反應。病原菌對所用抗生素敏感與否,與臨床療效密切相關。如臨床療效好,而檢驗報告的細菌對所用抗生素不敏感,則不要輕信此結果,要考慮檢驗報告可能有誤,例如分離培養的細菌不是主要致病菌,而是污染菌或次要病原菌,應繼續原有治療。相反,如果所有細菌對所用抗生素敏感,而臨床療效不佳,則不要盲目樂觀,輕信檢驗報告,而應從多方面查找原因,例如病原菌有無不斷地進入血流,創面是否是其根源,為治療設置的各種管道是否為感染途徑等等。需要強調的是,一套抗生素治療方案應使用3d后再對其療效作出評價,不宜頻頻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