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紅胎記的發病原因和體內的激素有關,和遺傳不大。跟基因有關系,胚胎發育過程中,在血管分化的階段,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會導致病變部位支配神經的缺失,影響到血管分化。
自80年代以來,紅胎記等多種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近十幾年來至2006年初,江北的紅胎記發病率可達出生嬰兒的20%左右,東北三省以及內蒙紅胎記的發病率可達出生嬰兒的30%左右;其發病上升的主要因素取決于人們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的污染而導致人體的基因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紅胎記又稱葡萄酒樣痣或毛細血管擴張痣,在出生出現,好發于面、頸部,大多為單側性,偶為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起為大小不一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色斑片,呈不規則形,邊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壓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
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40%的患者的病灶將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于創傷后易于出血。
紅胎記是無數擴張的后微靜脈所組成的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塊,屬于先天性后微靜脈畸形。病灶面積隨身體生長而相應增大,終生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