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指個體在暴露于嚴重的創傷性事件后出現的,以闖入性癥狀、激惹性增高、麻木和持續的回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障礙。讓更多的人了解及正確認識PTSD這一疾病,有助于該病的早期識別、治療及預防,并減輕精神疾病相關的病恥感。以下為關于PTSD的九個核心事實:
一、直接經歷、目睹、獲悉、反復經歷創傷性事件,均可能造成PTSD。
除了直接經歷創傷性事件之外,親眼目睹發生在他人身上的創傷性事件,獲悉親密的家庭成員或朋友身上發生了創傷性事件,以及反復經歷或極端接觸于創傷性事件(如急救員收集人體遺骸)等,均可視為PTSD的發病背景。一些人認為,只有患者親身經歷創傷性事件才能診斷PTSD,此舉可能阻礙患者接受到恰當的治療。
二、PTSD的臨床表現具有特異性。
PTSD的臨床表現包括:侵入性癥狀,如痛苦記憶、痛苦夢境、情境閃回等;回避行為,包括對創傷性事件本身及相關記憶、思想、感覺的回避,以及可能喚起這些事物的線索的回避;認知和心境的負性改變,包括難以回憶、負性信念、認知歪曲、持續的負性情緒狀態等;警覺及反應性升高,表現為憤怒、攻擊、過度警覺、過分的驚跳反應、睡眠問題等。診斷標準也強調了患者的負性認知、自我貶低及消極的世界觀。不同患者的主要癥狀存在差異。
三、兒童也可能罹患PTSD。
俗話說,「少年不識愁滋味」;然而事實上,PTSD可出現在1歲之后的任何年齡。幼童在經歷及目睹創傷性事件,和/或獲悉父母或照料者的創傷性事件后也可能罹患PTSD。需要注意的是,6歲以上兒童與成年人患者采用同一套診斷標準。6歲及以下兒童的PTSD則需要區別對待,這一人群心境及認知的負性改變可能表現為玩耍的減少。
四、PTSD的診斷存在延遲,病程因人而異。
PTSD患者的癥狀通常在創傷后的前3個月即已經出現,甚至在創傷后立即出現。個體對創傷的初始反應經常符合急性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3天至一個月),但在完全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前可能會有數月甚至數年的延遲。
PTSD的癥狀和相對占主導的癥狀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癥狀持續時間也有差異。約有半數成年人可以在3個月內完全康復,而有些個體的癥狀持續超過12個月,有時甚至超過50年。
五、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PTSD。
大部分個體在暴露于創傷后并未罹患PTSD。PTSD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創傷前因素,如女性性別、童年期創傷、精神障礙史、受教育水平低、社會經濟地位低、危險職業、既往多次暴露于創傷事件、某些特定基因型等;創傷中因素:包括創傷程度嚴重、威脅生命、人際暴力、創傷無法預期/無法逃脫/無法控制等;創傷后因素:包括不良的應對策略、反復接觸創傷提示物、缺乏社會支持等。良好的社會支持及某些基因型是PTSD的保護性因素。
六、PTSD及創傷體驗或可遺傳。
研究顯示,具有增強情感記憶、調控恐懼等功能的一系列基因可能與PTSD有關。另一項針對越戰老兵的研究顯示,父親罹患戰爭相關PTSD可升高子女罹患PTSD而非其他精神障礙的風險,而母親的PTSD則不升高相關風險;相比于大部分精神障礙泛化遺傳的特點,這一現象帶有兩代間傳遞的特異性,值得關注。
七、PTSD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
心理治療針對PTSD的療效顯著,一般包括針對該病及其治療的教育,以及針對創傷性事件線索的暴露。迄今為止,聚焦創傷的認知行為療法(TF-CBT)是目前循證學證據最強的心理治療手段,非暴露治療(包括聚焦于當前的治療)、人際治療、正念治療等也常用于治療PTSD。總體而言,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似乎優于非暴露治療。若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置于同一起跑線上進行比較,創傷聚焦治療(TFPs)應作為PTSD的一線治療,其療效優于非聚焦于創傷的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
八、不宜使用安定類治療PTSD。
PTSD中的焦慮成分或許與其他疾病中的焦慮成分有所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治療手段。PTSD或應被視為安定類治療的相對禁忌癥。
九、PTS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
針對暴露于創傷后不久的患者開展心理或藥物干預,有助于降低PTSD的發生率。首先可以采用的應激管理手段是心理疏泄(psychological debriefing),而早期認知行為治療仍是主要的預防手段。
妙手醫生精選
認識創傷后應激障礙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你推薦
-
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性的患者,在重大的創傷的刺激之下,可以產生大腦皮層的功能障礙,出現各種各樣的臨床表現,往往是大腦功能紊亂表現為主,常常出現一種激越的反應,或者是紊亂的反應,或者是語言情感行為。各個方面的激烈的反應,類似于神經官能癥、癔癥、精神分裂癥的早期表現,需要由專業的醫師進行鑒別診斷,進行合理的科學的對癥治療,在治療創傷的同時進行,效果應該是還是很不錯的。01:02
-
應激性腸炎癥狀實際上應激是一個機體,對于外在的一些東西變化,產生一些情緒的改變,廣義一點,就是焦慮、抑郁,對胃腸道產生了一個影響。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叫做腸胃炎,它本身只是表現為動力紊亂,而繼發的一種動力性腹瀉。它的主要表現,一個可能有焦慮、抑郁的表現,就是我們所說的應激。第二個,就是胃腸道受到影響,腹痛、腹鳴、腹瀉,這應該是這種含義所說的,應激性腸炎的臨床表現。但我個人認為,它應該叫焦慮抑郁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更為妥當一點。01:09
-
創傷后應激障礙概念?創傷后應激障礙又叫延遲性心因性反應,它指的是對創傷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的精神反應,是一種延遲性持續性的心理疾病,是由于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引發創傷的事件包括,戰爭,暴力犯罪,性侵害,嚴重交通意外,自然災害,技術性宅男,難民,長期監禁與扣位等。罹患創傷后應激障礙,多為直接或接觸創傷事件的幸存者,或者是受害者,目擊者與救援者。語音時長 1:35”
-
創傷后應激障礙與急性應激障礙鑒別急性應激障礙在創傷性事件發生以后,緊接著發生,持續時間數天,最長不超過一個月,癥狀除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三聯征以外,還可以表現為意識障礙、麻木、否認等精神運動性抑制,或者是分離癥狀。創傷后應激障礙病程超過一個月,延遲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可以在創傷性事件發生后的六個月以內才出現,有些創傷后應激障礙可以持續多年,病程遷延,急性應激障礙的預后相對比較好。語音時長 1:14”
-
什么叫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突發性、威脅性或災難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其臨床表現以再度體驗創傷為特征,并伴有情緒的易激惹和回避行為。由應激性事件或處境而引起的,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如戰爭、嚴重事故、目睹他人慘死、身受酷刑、恐怖活動受害者、被強奸等。如果有誘發因素存在,有人格異常或神經癥病史,則可降低對應激源的防御力或加重疾病過程。
-
怎樣診斷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 創傷后應激障礙,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夢中反復不自主的,涌現與創傷有關的情景和內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 患者長期或持久性的極力回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有關的活動,回避創傷的地點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的遺忘,不能回憶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主要表現為過度的警覺、驚跳反應增強,伴有注意力不集中、熱性增高。
-
創傷后應激障礙與急性應激障礙鑒別急性應激障礙在創傷性事件發生以后,緊接著發生,持續時間數天,最長不超過一個月,癥狀除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三聯征以外,還可以表現為意識障礙、麻木、否認等精神運動性抑制,或者是分離癥狀。創傷后應激障礙病程超過一個月,延遲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可以在創傷性事件發生后的六個月以內才出現,有些創傷后應激障礙可以持續多
-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表現在生活的風雨中,或許都曾目睹或經歷過一些令人震驚或恐懼的事件,如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或暴力沖突。這些經歷,有時會在不經意間觸發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反應,這便是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雛形。那么,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究竟有哪些表現呢?1、閃回與噩夢:患者常會在腦中重現創傷性事件的片段,如同電影回放般清晰。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