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黃疸輕重程度,主要還是依據膽紅素檢查結果,膽紅素的正常值為0-17.1μmol/L。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這時黃疸程度較輕。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于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這時黃疸程度較重。
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五類:1、膽紅素生成過多。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4、肝內型膽汁郁積性黃疸。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黃疸的治療原則是在明確原發病的基礎上針對病因治療,止癢、退黃等對癥治療。
上述內容僅作為介紹,黃疸必須經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